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,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形影不离的通讯工具,日常通话、社交软件、网络付款等。智能手机如此便利,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,银行、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创新了营销方式,通过电话向广大消费者营销金融产品或服务。当我们面对热情的金融小哥电话营销金融产品时,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。
一、面对电销骚扰,要明确拒绝,主动寻求相关帮助。
案例一 X先生近期连续接到A保险公司业务人员推销保险业务的电话,在消费者明确拒绝后,业务员仍通过保险公司座机、私人手机等途径向其进行骚扰甚至辱骂,令X先生饱受困扰。
针对以上情况,保监会发布相关文件规定,保险公司及保险代理机构(一般为银行)在电话营销保险产品时,应使用全国统一的专用号码,并在官方网站显著位置公布;应建立健全电话销售禁拨管理制度,对于明确拒绝再次接受电话销售的客户,要录入禁止拨打名单,设定至少6个月的禁止拨打时限。保险公司及代理机构电销人员在电话营销过程中,除了向消费者披露保险产品的相关内容,还应告知电销人员姓名、工号及所属保险公司或代理机构名称。如若消费者发现电销人员有侵犯自己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,可至当地保监局、保协等机构进行投诉。
二、通过电话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,要多留个心眼。
案例二 刘先生接到B银行业务员推销电话,由于周围环境声音嘈杂,他只是隐约听到业务员称可以为其开办10万元的高额信用卡,遂同意办理。过后,刘先生才发现该信用卡为白金信用卡,初始额度仅有2万元,且年费高昂。
消费者通过电话途径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,应该向金融机构业务员索要详细的文字资料或登录官网查看,切勿仅听信业务员的口头介绍或承诺。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后,收到相关合同或材料要及时审阅,若有任何疑问,应马上向金融机构咨询反映,或到相关部门维权。
三、接到销售电话,切勿随意说“嗯”、“好的”等确定词眼
案例三 林先生是C银行的信用卡用户,近期其接到银行客服推销免息产品的电话,但因林先生当时繁忙,并未听清具体业务内容,便以“好的好的,就这样吧”结束通话。不久,林先生就收到4980元实物收藏品的消费分期短信。故林先生投诉,称该产品非本人自愿购买,欲退款退货。
在电话营销中,业务员销售的金融产品大多设计较为简单、涉及金额较少,仅凭消费者一个肯定的回复,就能以电话录音作为同意购买的凭证,不少消费者过后“大呼上当”。而此类金融产品或服务仅以电话录音为依据证明合同成立,往往存在证据不足的法律风险,在发现误买后,消费者应该及时向金融机构反映,详细说明当时的情况。对于电销金融产品或服务,消费者如若感兴趣,应尽可能多了解相关内容,不要急于表态或随便表态,更不要在电销人员询问是否同意购买时,稀里糊涂地回应“嗯”、“好的”等词眼,因为这往往会被视作同意购买。而对于不熟悉或者首次购买的金融产品、服务,消费者最好应到金融机构柜面咨询或是当面向业务员咨询。